被误会莲花味精终于涨停,会抢回被太太乐们
意外涨停
昨日,A股迎来节后开盘,受“双标”事件影响,海天味业的股价即刻重挫逾9%。与此同时,一些“被扒出来”的“良心企业”却纷纷大涨。其中,作为“非添加”的代表企业,莲花健康(以下简称:莲花味精)、千禾味业涨停,百润股份、加加食品也迎来了不同程度上涨。
10月9日晚间,陷入风波的海天味业曾再次发布澄清公告,就近期网络上的相关报道回应称,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公司均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产品,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
不过,从股价走势来看,此次澄清显然未能获得投资者认可;反而是产品配料表中只有“小麦”的莲花味精,因其“纯粮食酿造”的工艺被誉为“绿色调味剂”的代表。
不少投资者表示,“配料表超干净的莲花味精,调味品良心!支持没有科技与狠活的企业。”“突然觉得莲花才是良心企业啊,已经买了几包味精了”“坚决支持国产良心企业,以后专注这些好企业买东西,再不要买那些化工加餐了”。
公开信息显示,经年和年的两次评估后,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组织将味精的ADI(每日容许摄入量)改为“无需限制”。此外,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也认为,“在现在的使用量、使用方法条件下,长期食用味精对人体没有任何障碍”。
据了解,在我国已经上市的味精品牌中,除了莲花味精外,味精还是以阜丰集团、梅花生物两大龙头企业为主导;此外,“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等企业旗下也有味精产品。从销售模式来看,阜丰、梅花和伊品等大型味精企业的产品主要以大宗商品形式供工业原料消费,而莲花和加加等企业的味精主要直面C端消费。这或许也是莲花味精股价领涨味精赛道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同步涨停的千禾味业也同样主打“零添加”。公开信息显示,年千禾味业就发展成了以零添加酱油为代表的调味品企业。目前,千禾味业零添加产品的收入已占公司调味品营收的50%以上。
跌落云端
作为曾经的“味精大王”,莲花味精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直到近两年才重新扭亏为盈。
莲花味精的前身是年成立的周口地区味精厂,年10月在该味精厂基础上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年到年的15年,莲花味精年产量由吨上升至8万吨,增长近两百倍;产值也由万元增至22.3亿元,单厂味精产量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3.4%。
巅峰时期,莲花味精曾是全国最大的味精生产与出口基地,产量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3.4%,强大到难觅对手。
不过,后续出现的“味精加热致癌”以及“化学制品不健康”等口号使味精被打上了“不健康”的标签,导致整个行业增长缓慢。尤其是鸡精等复合调料的兴起,更是加速了味精在餐饮和家庭消费端市场的“淘汰”。
根据欧睿数据,味精的消耗量从年的.6万吨下降到年的92.2万吨,并保持继续下降态势,预计在年降至78.9万吨。同时,国内味精行业龙头企业们也逐渐沉寂:畅销70多年的红梅味精早在年就已宣告破产;整个行业都因被鸡精“迭代”而落寞凋零。
此间,为了甩掉味精“不健康”的帽子,莲花味精从年底更名为“莲花健康”,但在谣言面前,这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其年报显示,截止年,加上更名前的亏损,莲花味精连续9年扣非净利润为负。上半年,莲花味精更是接连发布三次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告。当年4月29日,莲花味精终于因大亏3.32亿走上“披星带帽”的日子。
不过,年4月,莲花味精公布了重整后的第一次定增计划,计划募资不超过12亿元,主要是通过延长产业链来改变毛利过低的现状。公司业务结构似乎又回到了10多年前的样子。此外,公司债务危机、冗员等问题似乎逐渐得到了缓解和改善。
最新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莲花味精实现营收8.6亿元,同比增长1.16%;归母净利润.23万元,同比增长11.6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8万元,同比增长14.0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8万元,同比增长24.58%。除此之外,公司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呈快速下降趋势,且资产负债率大幅下降,经营性现金流由负转正,这些都预示着公司基本面在不断向好。
悄悄“逆袭”
不过,长期被冠以“不健康”名头的味精非但没有消亡,反而逐渐呈现出强势回暖之势。
年,针对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国家提出大幅淘汰味精产能规划。自此,我国味精行业进入快速整合阶段,全国味精生产企业下降至12家,盈利状况也开始有所好转,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近年来,味精的价格却持续走高,并于年下半年创下10年新高。同时,随着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增多,味精逐渐转向隐形消费,以配料的形式出现在日常餐桌上。
一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味精行业呈现典型的寡头竞争格局,头部企业拥有定价权,在需求回暖背景下,头部企业有望通过提价获得更高利润。从产业链来看,味精下游B端工业客户包括联合利华、海天、康师傅、统一、雨润、太太乐等各类食品企业,较为分散。同时,味精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一种,在下游成本占比较低,对味精涨价不敏感,构成了味精生产制造业获取超额利润的可能。
事实上,抛开疫情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虽然在家用消费端味精受到鸡精等新兴调味料的打击,近几年的消耗量仍持续下降;不过,受益于调味品行业整体价格上调以及餐饮端对调味品用量的增加,味精销售收入不降反升。
据了解,当下我国味精消费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供应给食品加工企业。比如,鸡精、酱油、肉制品、方便食品等;第二类是餐饮消费;第三类是家庭小包装。由于工业食品加工需求和餐饮行业调味两大需求占据味精行业消费绝对地位,因此,相比味精厂商,对消费趋势反应最敏感的是餐饮和预包装食品生产企业。
据中国信息产业网数据,餐饮渠道的人均调味品消耗是家庭烹饪的1.6倍,也就是说从市场消费占比来看,餐饮味精消费量远远高于家庭消费。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大多数外资高级酒店则坚决不使用味精,但更多餐厅则选择了一种更温和的办法,原因很简单——虽然改变顾客(对味精)的认知很难,但顾客就要吃原来的味道。
此外,工业食品制造企业也是味精的消费大户。公开数据显示,味精在工业食品加工中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使用,而且工业食品加工需求量占味精总消费量的70%。近年来,味精在餐饮方面销量呈下滑趋势,被鸡精、酱油、耗油代替了一部分,但在食品工业中作为添加剂是持续增长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B端的应用以外,复合调味料和风味配料的快速增长也将进一步带动味精的使用需求。据了解,酱油、耗油、榨菜、橄榄菜配料表里面的谷氨酸钠和呈味核苷酸其实就是味精。另外,当前很受市场欢迎的预制菜(半成品菜)、其中的复合调味料包,也会使用多种调味品。此外,最近几年在地方特色产品发展走向全国的浪潮下,风味配料市场创新力十足,出现了越来越多品类的风味配料,也同样会增加味精的使用需求。
业内观点认为,味精仍然被消费端需求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也并不意味着味精如同复合调料一样身处调味品的朝阳赛道。放眼未来,提升工艺、研发技术、优化口味、拓展市场、降本增效等一系列措施或仍需味精企业继续强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