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千古骂名的妲己,祸乱深宫至商灭亡,实

夏亡有妺喜、商亡有妲己、周亡有褒姒。

今天我们就谈谈“妲己”,想必大家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就是千年狐狸精,接下来又会想到,中国的古典名著《封神演义》

这部书,主要讲解,纣王继位不久,在一次祭祀的活动中,看到了女娲娘娘的圣像十分美丽,于是题了一首亵渎的诗,诗曰: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

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

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

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此诗被女娲看后异常愤怒,于是招来轩辕坟三妖:千年狐狸精、玉石琵琶精、九头雉鸡精,命令她们入宫迷惑纣王,使殷商毁灭。

而千年狐狸精使用冀州侯苏护女儿苏妲己的身体进入后宫。这三妖,入后宫后尽展迷惑之术,使得纣王言听计从,以酒为池,以肉为林,整天处于迷乐之中。

为了加速完成灭亡殷商的步伐,三妖又想出无数的酷刑来陷害忠良。这些使得人们对三妖及纣王,恨得不行不行,最后终于以周武王为主,姜子牙统帅的周灭了商朝,斩杀了三妖,新的王朝诞生,大快人心。

这些当然都是《封神演义》的故事,那么事实上或者说正史里,妲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继续。

一、《史记》记载

妲己,本名苏妲己,生存于公元前年左右,今河南省温县苏王村人,是有苏氏部落,冀州侯苏护之女,世称“苏妲己”,帝辛(纣王)的妃子。

那么妲己是不是如《封神演义》里描写的那样,蛇蝎美人,千古淫恶的罪魁祸首呢?我们来看看正史的记载。

1、《史记·殷本纪》记载的“纣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这句话是说,纣王贪好饮酒,淫于逸乐,尤其宠爱女人,特别是妲己,只要是妲己说出的话,一切言听计从。

这个记载,说明妲己被纣王宠爱到极点,言听计从,这是不分好坏,颠倒黑白,这会误人误国,此乃亡国之兆。这与演义里的妲己不分伯仲。

2、《史记·殷本纪》记载“大聚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这句记载是说纣王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一个叫沙丘地方,用酒当做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男男女女赤身裸体,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这个记载,说明妲己、纣王,骄奢淫逸到让人难以启齿的地步,特别对于一个国家的帝王,这样只知淫乐而荒废政事,又一亡国之兆。与演义不分一二。

3、《史记·殷本纪》记载“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这句记载是说纣的荒淫无度,使得百姓怨声载道,诸侯也开始陆陆续续背叛了他。于是他设置了一种叫做炮烙的酷刑,让人在涂满油的铜柱上爬行,下面是点燃的炭火,爬不动就会掉在炭火里,亡命西天。

这个记载,说明纣王、妲己已迷失人性,如此酷刑,应该叫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与演义如出一炉。

说了这么多,无论正史还是演义,里面的妲己和纣王都是毫无人性,人人得而诛之的人渣。这真的是他们吗?愚下认为,未必如此,我们再看看其他的一些史料记载。

二、其他史料记载

1、据《晋语》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说,妲己是纣王征伐有苏氏部落,或者说有苏国的“战利品”。据说有苏国是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这难怪《封神演义》会有这般附和。

2、据《左传》记载,公元前年,商纣王发动大军,攻击有苏国。有苏国难以抵挡强商王朝大军的进攻,他们只能在灭亡和屈膝间,做一选择。无需赘言,有苏国最终选择了屈膝,献出牛羊、马匹及美女妲己,才得以躲过灭国之灾。

看过这两个记载,不知大家有何感想?但是我觉得,妲己是背负了千古的骂名,她之所以祸乱深宫至商灭亡,实为忍辱负重,为国复仇而已。

结语

关于妲己的是非善恶,还有待历史学家的进一步研究,但是以下两点是可以证明妲己是背了恶名的。仅供大家参考。

1、以《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这段话是说纣王天资聪颖,善雄辩,接受能力很强,气力过人,可徒手与猛兽格斗。好自用,不喜欢听人摆布。

这样一个文武全才、权力无上的人,会轻易被人驾驭吗?很难或者说不能。如果说纣王对于妲己言听计从,那有苏氏一族人的政治权力在哪里,是没有的,所以说妲己是纣王晚年一个宠爱的伴侣而已,至于妲己的恶名也是周人宣传的结果。

2、据传,公元前年,纣王征伐有苏国已经是60岁高龄了,对于正值青春少女,骨肉婷匀,眉宇清秀的战利品妲己,能成为帝辛的妃子,只是在辛的内心深处,重新点燃起他生命的火焰而已。

对于帝辛的荒淫无度,也值得商榷,当时的商朝,还是人类文明的早期,对于科学知之甚少,所以十分迷信鬼神巫卜。为了酬神祭祀,佛佑国运,人们时常载歌载舞,饮酒欢唱,甚至长夜欢宴,几至醉死,宫廷如此,民间也是这样。

所以人类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朝了为了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做一些贬低、污蔑前朝的事,是很可能的,而妲己、纣王就成了改朝换代宣传的牺牲品,一点不足为奇了。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文后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史记》《说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10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