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害人精,对身体有害还会致癌是真

李从悠 http://nb.ifeng.com/a/20190701/7506223_0.shtml

提起“谷氨酸钠”,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但是提到味精大家就会恍然大悟。自从北京被发现以来,关于他的争议似乎都没有消停过。

最近几年更是有人提出味精加热会致癌的传言。味精真的是“害人精”吗?对人体有害还会致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

味精是“害人精”,对身体有害还会致癌是真的吗?转给家人看看吧

味精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曾一度蒙受“不白之冤”。由于人们对味精的营养特性缺乏全面、科学的了解,认为味精没有营养,甚至对人体有害。有些人进餐后感到头痛、胸闷、恶心、呕吐、心悸、腹痛等不适就归咎于味精,称之为“味精症状”。

味精主要由谷氨酸钠构成,以淀粉或糖蜜等为原料经过发酵法生产而成,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化学合成物”。

虽然味精在受热后尤其是超过摄氏度时,确实会产生新物质,比如胶固氨酸钠,但是这种物质是无毒的,也不存在致癌机理,很多营养品护肤品当中都有他的身影,并不会出现大家传闻中听到的致癌问题。

由于焦谷氨酸钠没有鲜味,所以为了鲜味考虑,通常建议即将出锅时再放入味精。从它的主要成分分析谷氨酸再组成蛋白质方面有一定作用,而那也是一种重要电解质,从这一个观点分析,味精的存在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威胁。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也提到:味精本身无害,安全性很高,可在多类食物当中根据需求酌情添加,且没有规定安全摄入量。

如果你平时做菜时有使用味精的习惯,那么不妨适当放一点进行提鲜,如果你不爱吃味精,那可以直接放弃食用。

虽然味精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糟糕,但是对于正确使用味精,也是有一定注意禁忌的,大家要提前了解。

既然无害,为什么会有“味精不健康”的传言?

味精不健康言论起源于年,一名男子写信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抱怨在中餐馆吃过饭后,感到身体麻木,还创造了一个词“中餐馆综合征”,理由是在食用了中餐馆的菜后才出现了这些症状。

年发表的一篇科学论文曾指出,味精是“中餐馆综合征”发病的源头,还做了一个实验,给小鼠皮下注射了超量味精溶液,来证明味精有害。

但这篇论文后来被指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事实上,人注射超量盐水会中毒。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专门对胃镜进行独立调查,最终得出结论:味精是安全的。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一项联合研究表示,“味精”与“中餐馆综合症”无关,并指出“中餐馆综合症”本身就是基于“轶事”而杜撰出的词,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还有人认为味精可能只是种族主义者抹黑中餐的言论。

但这些官方论证并没有消除民众对于味精的恐慌,时至今日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吃味精是非常不健康的,容易增加癌症风险,所以做菜时直接放弃了味精。

在使用味精时应注意的问题:

(1)味精的最适使用浓度为0.2%~0.5%,最适溶解温度为70℃~90℃,为此应在烹调中,菜或汤即将成熟或临出锅时再加入味精。这样既不破坏味精的鲜美特性,又使味精能迅速溶解在汤汁中,产生鲜味。

(2)拌凉菜时,应先用少量热水将味精溶解再拌入。如果直接放入味精则会因温度低而不易溶解,这样味精的鲜味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3)在本身含谷氨酸钠较多的食品中就不必再添加味精(像禽畜肉、蛋、海鲜等就属于这类食品)。因此在炒鸡蛋、用鸡或海鲜炖制的菜以及用高汤烹制的菜中可不加味精,否则,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会影响菜肴的天然鲜味、本味。

(4)谷氨酸钠在人体代谢的时候会与血液中的锌结合,从而导致体内缺锌,因此对于哺乳期的妇女、婴幼儿来说应该尽量少吃或不吃味精。老人和儿童也不宜多食。高血压患者若食用味精过多,会使血压更高。

所以,高血压患者不但要限制食盐的摄入量,而且还要严格控制味精的摄入,肾炎、水肿等疾病的病人亦如此

延伸——味精与鸡精的对比

味精是具有鲜味的物质,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商品名为味精,又称味素。味精一般是用大米、玉米、小麦、甘薯等粮食作物进行微生物发酵后再提取、精制,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谷氨酸钠。

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品,其主要的成分就是味精(含量40%)和盐。此外,鸡精中还添加了助鲜剂核苷酸、鸡肉提取物、淀粉、膨化剂、香精、色素等。

少量核苷酸可以让味精增鲜二三十倍,但是生产的时候又加入了大量盐、淀粉等,因此鸡精的鲜味相对味精而言并没有提升多少,在实际使用的时候用量差不多。

鸡精鲜味的基础还是味精(谷氨酸钠)。味精和鸡精虽有区别,但是鸡精的主要原料仍然是味精,也就是说鸡精只是味精的一种再加工产品。消费者认为鸡精是味精的换代产品、鸡精是第几代味精都是不科学的。

二者的基础成分一致,只是鸡精出现较晚,发展较快而已。鸡精的广告宣传比起传统的味精要强势得多,正是这种舆论导向让消费者有了片面的认识。鸡精中核苷酸的加入量没有完善的国家标准,而且也要看其和其它成分的复配效果。消费者认为的鸡精比味精鲜多少倍,更有营养价值的说法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1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