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剖餐饮行业争议来了味精用粮食制成吗
一位网友发帖说从来不吃味精,什么味精是化学物品,吃多了对身体不好,旁边马上就有一大群找存在感的人围上来,说自己也从来不吃味精,吃味精多么的不好不好等等!第一次见到因为不吃某种调味品而生出优越感的来了,好像吃味精的人要比他们低下一层,吃味精的人没品位,不注重健康,吃鸡精才懂得饮食。这种现象在广东民间尤其常见,这种现象在厨师中间也十分普遍!说从来不吃味精的人出来解释一下:味精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哪个权威部门发布了食用味精对人体有害的公论?如果这些都没弄清楚,就不要再说味精吃了对身体多不好啊这种脑残的话,千万不要胡扯,丢人!口口声声说自己从来不吃味精的人,敢不敢说自己从来不在外面吃任何东西,从来不上饭店不进酒家,从来不吃街上的小吃或零食,也从来不在超市买任何半成品或成品食物?否则,你都在吃味精!大言不惭说自己做菜不放味精的人,知不知道放鸡精、生抽、老抽(酱油)、蚝油、豆瓣酱等各种调味品,就等同于食用味精?须知味精是餐饮行业的最基本调味品,任何饭店、餐厅、酒楼都少不了它,五星级酒店也不例外!实话告诉你吧,我是饮食行家,在广州开了两家大酒楼,在全国开了二三百家连锁中餐厅,广东厨师不用味精却用鸡精本身就是个大笑话。但我自己家里确实也没有味精,更没有鸡精,因为习惯用得少,就用酱油代替了,我家中氨基酸态氮0.4的0.8的1.0的1.2的生抽都有!不同的菜用不同的酱油。广东煲汤不用味精,下几粒瑶柱就是最好的天然味精。无知者无味!凡是有客人问本店放不放味精,我们一概一本正经地断然否认,尤其是对那些看起来层次比较高的人。确实有部分熟客反应吃了味精口渴,一半是味道更鲜美,吃得多了自然会口渴;另一半则是心理作用,口不口渴其实与味精无关。广州人虽然嘴巴刁,总不会超过日本人吧,日本人那么讲究饮食健康口味清淡,寿司也少不了酱油,味之素就是日本人发明的。年日本的池田菊苗从海带中分离出谷氨酸,并发现谷氨酸的钠盐具有鲜味;年日本开始生产以谷氨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味之素”。这就是味精!味精是什么?既是调味品,也是营养品。味精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有浓厚鲜味。味精的鲜度溶解于倍的水中仍能辨出,但其鲜味只有在与食盐并存时才能显出。此外,味精还有缓和碱、酸、苦味的作用。味精可用小麦面筋等蛋白质为原料制成,也可由淀粉或甜菜糖蜜中所含焦谷氨酸制成。国内厂家现多以淀粉为原料生产谷氨酸,少数厂家以糖蜜为原料生产谷氨酸,然后转化生产成味精。可见味精主要是通过大米、玉米等粮食或糖蜜,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提取而成。谷氨酸钠在人体内参与蛋白质正常代谢,促进氧化过程,对脑神经和肝脏有一定保健作用。成年人食用量可不限制,但婴儿不宜食用。由于曾经有过食用味精不安全的报道,至今仍有不少人对食用味精的安全性存有疑问。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对食用味精是否安全进行过深入研究,找到了许多食用味精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证据。国际上许多权威机构都做过味精的各种毒理试验,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味精在正常使用范围内对人体有任何危害的依据,即证明食用味精是安全的。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搜集了种以上的文献和试验数据后,又追加以新的动物试验,得出了“在现在的使用量、使用方法条件下,长期食用味精对人体没有任何障碍”的结论。年,我国完成了味精的长期毒理试验,这是我国首次独立完成对国内味精的试验,试验得出与国际上一致的结论,即使用味精是安全的。当然,再好的东西也要合理使用。基于味精呈鲜效果的影响因素,在使用味精时应注意的问题有:(1)应在烹调中,菜或汤即将成熟或临出锅时再加入味精。这样既不破坏味精的鲜美特性,又使味精能迅速地溶解在汤汁中,产生鲜味。(2)拌凉菜时,应先用少量热水将味精溶解再拌入。如果直接放入味精则会因温度低而不易溶解,这样味精的鲜味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3)在本身含谷氨酸钠较多的食品中就不必再添加味精,如禽畜肉、蛋、海鲜等就属于这类食品。因此在用蛋、肉或海鲜烹制的菜中以及用高汤烹制的菜中可不加味精,否则,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会影响菜肴的天然鲜味和本味。(4)谷氨酸钠在人体代谢的时候会与血液中的锌结合,从而导致体内缺锌,因此对于哺乳期的妇女、婴幼儿来说应该尽量少吃或不吃味精。老人和儿童也不宜多食。高血压患者若食用味精过多,会使血压更高。所以,高血压患者不但要限制食盐的摄入量,而且还要严格控制味精的摄入,肾炎、水肿等疾病的病人亦如此。味精的呈鲜效果受食盐、酸碱度、温度、浓度的影响:谷氨酸钠的鲜味只有在食盐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呈现出来,如果在没有食盐的菜肴中加入纯味精,不但毫无鲜味,反而会使人感到一种令人不快的腥味。而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中使用味精时,由于谷氨酸的形成导致酸味增强,鲜味减弱。若在碱性环境中使用,味精能生成无鲜味的谷氨酸二钠而使其失效。因此,味精应在中性或弱酸性环境中使用,其增鲜效果最好。在制作酸碱性食品时,如制作糖、醋汁或番茄汁的菜肴,不宜加入味精。谷胺酸钠中的钠活性甚高,容易与碱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具有不良气味的谷胺酸二钠,失去调味作用,所以碱性较强的如海带、鱼等菜肴也不宜加味精。味精的稳定性很好,一般加热温度不会影响味精的状况,食物中的谷氨酸以及添加的味精是稳定的,不会分解出致癌物质。所以,在正常的烹调中可完全同盐、糖等其他调味品一样在高温下使用。试验表明,味精的浓度与鲜味之间有个峰值,浓度不足,鲜味不强;浓度过量,味感不佳。由此可见,味精不是加得越多鲜味就越强。虽然味精本身对人体无害,但过量食用会妨碍体内氨基酸的平衡。味精是家庭生活常用的调味品,科学合理地选用优质味精,不但能让人们享受到美食,而且可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味精不仅具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其医学价值也可描述为:治疗肝昏迷、肝功能损伤及各种原因的昏迷;对精神病、神经衰弱、癫痫病、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等症有辅助治疗作用。据研究显示:每日服用一定量的谷氨酸钠,可增强记忆、安定情绪、振奋精神、改善智力;适用于食欲不振、胃酸不足、营养不良等症。味精与鸡精的区别与对比:味精一般是用大米、玉米、小麦、甘薯等粮食作物进行微生物发酵后再提取、精制,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谷氨酸钠。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品,其主要的成分就是味精(含量40%)和盐。此外,鸡精中还添加了助鲜剂核苷酸、鸡肉提取物、淀粉、膨化剂、香精、色素等。增味核苷酸可以让味精增鲜,但是生产的时候又加入了大量盐、糖、淀粉等,因此鸡精的鲜味相对味精而言并没有提升多少,在实际使用的时候用量也差不多。鸡精鲜味的基础还是味精(谷氨酸钠)。味精和鸡精虽有区别,但是鸡精的主要原料仍然是味精,也就是说鸡精只是味精的一种再加工产品。消费者认为鸡精是味精的换代产品、鸡精是第几代味精都是不科学的。二者的基础成分一致,只是鸡精出现较晚,发展较快而已。鸡精的广告宣传比起传统的味精要强势得多,正是这种舆论导向让消费者有了片面的认识。鸡精中核苷酸的加入量没有完善的国家标准,而且也要看其和其它成分的复配效果。消费者认为的鸡精比味精鲜多少倍,更有营养价值的说法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味精和鸡精的生产工艺不一样,味精是生物工程技术的结晶,其工艺科技含量较高;而鸡精生产则是相对简单的复合、造粒、膨化工艺。可能正是由于鸡精的成分相对较多,加上一些广告宣传导向,让消费者认为鸡精吃多一点没有关系,反而更有营养。这样的认识很显然是不对的,这两种调味品的用量总体而言都是很少的,因此比较它们的营养价值似乎意义不大。调查发现,消费者当中有很大一部分认为鸡精是用鸡肉做成的,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味精没有营养,吃多了还会致癌,甚至有人谣传味精是用尸体人骨加工出来的。这主要是受调味品市场商业宣传的不良诱导,从而使得消费者形成了盲从的消费潮流,真正对味精和鸡精知之甚少。我国味精的生产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产量达到万吨以上的味精生产企业有20余家。由上述科学介绍可知,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纯度很高。味精的生产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味精的生产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我们都知道要想形成晶体,纯度没有达到一定要求是不可能形成的,这也就基本不存在味精的掺假、掺杂等问题。味精一般是具有一定科技实力的大企业规模化生产;而鸡精由于工艺简单、技术设施简陋,虽也有上规模的厂家,但家庭作坊式的小生产较多,且直到现在尚无规范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很难保证质量。鸡精的生产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其生产工艺、设备、产品成分和质量标准都有待于更进一步完善。鸡精的成分与味精相比复杂得多,对于每一种添加成分的要求也不够完善,还没有健全的标准。所以从安全角度上来考虑,并不像大部分消费者认为的那样,即鸡精营养安全,味精有致癌性,这种认识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是完全错误的。总体而言,味精的生产比较成熟,质量相对稳定,是比较安全的;而鸡精的生产厂家剧增,加上选料、工艺配方、设备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品牌的鸡精卫生状况相差很大。消费者为什么迷信鸡精而不相信味精?广告啊!鸡精让人误认为是鸡肉做的鸡粉(实际上更多用的是复合调味剂),以为与生活中的鸡汤等同。这就非常类似于网络上的“心灵鸡汤”,尽管大多数网推内容都是扯淡,却因为文章浅显易懂,说的又都是人情世故、身边琐事,很容易让人产生同感共鸣,结果令许多无知者深信不疑,反而不再相信基本的科学了!五星级大酒店都用味精,你不吃味精,不是讲究,而是脑子不好使!
上一篇文章: 味精和鸡精有什么不同鸡精比味精更好吗 下一篇文章: 天天吃鸡精,你知道鸡精到底是什么吗9成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