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升级品牌如何卖更贵卖更多中小企业
一般来说,品牌大概率会遇到升级的问题。本篇文章结合众多具体例子详细讲述了什么是品牌升级,怎样进行品牌升级,推荐想了解品牌运营的人是阅读。
品牌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课题,比如业务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市场和目标用户的变化,对于企业经营来说这都是家常便饭,而品牌建设这时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
一般来说,品牌会遇到的课题主要有这么几种。
1.品牌升级随着技术的进步、消费观念的进步,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更好的产品或开发新品类产品,而且企业总是希望自己的产品卖得越来越贵,技术升级了,品质升级了,品类升级了,价格也升级了,那么品牌在无形层面的价值和形象上也要跟着升级。
另一方面,很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增长,往往会开发更多产品、覆盖更多品类、开展多种业务类型、切入更多细分市场。产品线延伸了,业务多元了,这时企业也需要对品牌内涵和理念、对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进行升级。
2.品牌重塑企业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到了中后期,业绩出现下滑,企业开始衰落,品牌的竞争力和魅力不再,这时品牌想要重新吸引消费者,就必须进行重塑,找回品牌的价值与关键资产。
另一方面,企业由于原有业务的衰退和局限,在经营过程中也会实施战略转型,从原有的业务单元跨入陌生领域,或者实施多元化战略,扩张到多个产业版块。这时企业也必须重塑品牌,调整品牌内涵与形象,以配合业务的转变。
3.品牌年轻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世代会更迭,消费观念会改变。就算你曾经如日中天,但新一代消费者也许对你一无所知,或者给你贴上“过时”“落伍”“老套”“妈妈/爸爸品牌”的标签,这时品牌就要实施年轻化,让品牌重新焕发活力和生活力,永褒品牌长青。
品牌年轻化其实是品牌重塑的一种,属于消费者变化造成的形象老化和认知固化。不过,由于很多企业都对这一课题有强需求,所以我们单独列为一讲。
这些都是一个品牌到了成熟期以后在经营中遇到的新课题,所以在品牌30讲的第五部分,我们就来作为专题进行解读。本讲内容,我们先谈品牌升级。
一、何谓升级?为何升级?很多企业在创业之初,并未对品牌进行系统规划。就连最基础的LOGO可能都简陋、粗糙、没有请人专门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五花八门,各种色彩、版式、图案都有;各种视觉形象没有遵循VI要求进行延展,缺乏统一的视觉语言,甚至都没有VI;没有明确的品牌核心价值、使命愿景等,在宣传推广上缺乏连贯,经常变动产品卖点和诉求主张。
这都是品牌初创期存在的问题。
当然它也不一定影响企业存活,不过等企业解决了生存问题,做到一定规模,开始产生做品牌的需求,那么干的第一件事往往是优化品牌LOGO和VI,统一包装设计和视觉形象,提炼广告语和核心价值,明确品牌定位,梳理品牌屋等。视觉规范一做,广告语一定,再设计几张主平面,拍一条形象片,企业立刻就有了一个做品牌的样子。
因此,很多人把这些东西叫做品牌升级,但其实我并不认为这就是品牌升级,它只是品牌的标准化、规范化,是开始建设品牌之前的地基。
还有的企业,每隔几年会更新品牌主张、更换代言人、推出新的品牌视频和平面广告,或者调整品牌LOGO,不少人也把这一做法叫做品牌升级,但严格来说我也不认为这就是品牌升级。
品牌升级,是由特定的课题所推动:一是为了卖得更贵,进入更高端的市场;二是为了卖得更多,进入更大的市场。只有带有这两个核心目的,那才是真正的升级。
产品要想卖得更贵,有的企业选择直接涨价,比如茅台等高端白酒,以及不少奢侈品牌会如此,但这要求企业产品和工艺具备稀缺性、不可复制性,大多数企业无法模仿。
有的企业会选择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以专门针对高端市场、吸引高端人群,比如海尔推出卡萨帝、丰田推出雷克萨斯等。传统企业常会采取这一做法,这是为了避免影响其原有品牌占据的大众市场,并规避原品牌形象亲民廉价大众化、无法背书高端的问题,所以用推新来解决。
还有更多的企业则选择在其原有品牌基础上做升级,一边推出更高价位的高端产品线,一边拉升品牌形象和价值。
后两种情况可以统称为品牌高端化,实质上就是通过价位提升实施品牌升级。
不管是升级品牌,还是打造新的高端品牌,企业要想卖更贵,不光产品层面要有说法,比如更好的品质和功能、技术和原材料,品牌层面也要进行配合,要让消费者感受到升级感、高级感、优越感,品牌值得卖更贵的价格。
除了价位的提升,还有就是业务的扩张。
比如我们看滴滴,一开始它做的是打车业务,所以在年5月品牌正式定名为“滴滴打车”。
随后,在年8月上线专车业务,年5月开始运营快车业务,年7月开始内测拼车系统。业务扩大了,所以“滴滴打车”在年9月正式更名“滴滴出行”,并且调整了品牌LOGO,从一个粗糙的出租车卡通图案,变成了一个旋转90度的字母D。
(滴滴打车原品牌LOGO)
(滴滴出行现品牌LOGO)
目前,滴滴旗下除了包含一众出行业务,如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远途拼车、单车、公交、租车、货运等以外,还依托出行出务涉足了加油、快递配送、金融、无人驾驶和云计算等业务。
而且,滴滴旗下还有三个业务子品牌:礼橙专车、青菜拼车、青桔单车(年5月,滴滴为简化消费者选择、降低认知成本,又放弃了其中两个子品牌,重新更名为滴滴专车和滴滴拼车,这就是多品牌战略的变化,要了解多品牌的利弊,可以参看《品牌组合战略》一讲)。
今天,滴滴的业务是如此多元,又不止于出行,所以“滴滴出行”更多把自己简称为“滴滴”。“滴滴”这个品牌,一开始代表打车,后来代表出行,现在则代表更多。
如果只做打车业务,品牌诉求可以叫做“便宜叫车快”,现在品牌诉求则变成了“滴滴一下,美好出行”“择善而行”“认真对待每一程”等,做更多品牌理念和价值观层面的沟通。
所以说,品牌升级的直接推动力,就是价格升级和业务升级。价格提升了,那么品牌价值和形象就要相应往高处走;业务扩张了,那么品牌内涵和外延就是往宽处去覆盖。这两个物理层面可见的变化,是推动品牌进行升级的根由。
因此企业为什么要实施品牌升级?
首先就是出于增长的需要。
获得增长最直接的做法要么就是卖更贵,要么就是卖更多。尤其是当一个企业做大做强、步入成熟期以后,想要继续获得增长,找到第二增长曲线,那么切入更多细分市场、高中低价位全占据,实施品牌延伸、多元化扩张几乎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
中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很多行业已经从规模性增长,变成了结构性增长。
我们看啤酒业,年,我国啤酒总产量为.8万千升,销售收入为.7亿元。年,啤酒总产量为.7万千升,而销售收入则达到.1亿元。
啤酒业的产量在年达到高点,随后进入降产能调结构的阶段,对于高档啤酒来说,这是非常好的发展机会。今天很多行业都正在经历这样的变化,品牌升级因而变得愈发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原因说明了品牌升级的价值。
一则是对于头部企业来说,领导者必须不断升级,带动行业发展,否则就会遭遇挑战甚至被后进者击败。
年9月,海天遭遇品牌危机,有自媒体质疑海天在国内和海外市场“双标”,在国内售卖普通酱油,在海外售卖零添加酱油。
其实海天在国内也有卖零添加酱油,但没有进行大规模推广宣传,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海天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传统酱油形象,于是这就成了海天不给国人提供健康好产品的罪状。
民众的消费观念在进步,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越多越多的人们开始认同配料表里仅有“水、黄豆、小麦、食用盐”的酱油才是好酱酒。当这样的消费意识成为主流,千禾品牌成了零添加酱油的代表,那么即使没有这一场舆论危机,海天在未来也会遭遇严峻的市场挑战。
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往往会创造全新的品类,进而带来整个市场的重构。比如从味精到鸡精、从洗衣粉到洗衣液、从传统相机到数码相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等。如果企业不重视,那么就会把市场主导地位拱手让人,因为消费者在考虑不同品类时,常常会选择不同的品牌。
恰如在洗涤剂市场,洗衣粉的王者是汰渍、雕牌,洗衣液的王者是蓝月亮。在饮料市场,含糖饮料的王者是可口和百事,无糖饮料的王者是元气森林。在汽车市场,燃油车的王者是大众、丰田,电动车的王者是比亚迪、特斯拉。
近两年来,传统的主流燃油品牌不论是外资的本田、日产,还是国产的长城、吉利,销量都出现大幅下滑,经营遇到很大挑战。
虽然这些品牌也在努力推出新能源车型,但是从消费者的品牌认知来讲,人们考虑购买新能源车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品牌都是比亚迪、特斯拉、蔚小理,根本想不起来传统燃油品牌,更别说优先考虑购买,这就是这些品牌下滑的根本原因。
从以上这些案例可以看出,企业尤其是领导企业必须跟上升级的节奏,否则将会非常致命。
二则是对于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来说,聚焦高价值人群,打造高端品牌是自身生存发展的必选项。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一个企业有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聚焦。对于大企业来说,其品牌知名度高、铺货渠道广、用户基数大、销量高,因而具备规模效应,能够形成成本优势,小企业想要跟它们拼价格不仅很难成功,甚至是取死之道。
因此,对于小企业来说,最好的市场策略就是聚焦特定人群,提供差异化价值。
而提供差异化价值,几乎肯定意味着投入更高的成本,不管是原料、人工还是服务。高成本意味高定价,那么锁定高端用户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高端用户的价值不仅在于购买力,尤其重要的是这群人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消费示范作用,他们能够为品牌建立势能,创造口碑和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