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30年前已被证明无害,为何有人宁愿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很多人不吃味精的原因,是觉得它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对身体有害,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味精经过加热以后会变成焦谷氨酸钠,而食用焦谷氨酸钠会使人致癌。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关于味精有毒的谣言,很多权威部门都出来做过辟谣报道,但有人还是宁愿相信谣言,不愿相信科学。

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些外国杂志曾连续刊登报道“ChineseRestaurant”(中餐综合征)。而这个词还被收录在《韦氏大词典》条目上(美国出版的冠有韦氏字样的一批英语词典的统称)。事件的起源还要从年说起,当时有一位美籍华裔叫郭浩民,他在当时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是说他在一家美国当地的中餐馆用餐以后出现了四肢发麻、浑身无力的症状。随后不知道是哪个缺德的家伙认为这是由中餐中的味精引起的,后来便以讹传讹。自此“中餐综合征”、“味精综合征”就诞生了。

什么是味精

味精,化学名叫α-氨基戊二酸一钠,食品行业又称谷氨酸钠。它是一种从玉米等粮食中提炼而来的天然调味品,干燥时为白色结晶体或粉末。而谷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20多种L-α-氨基酸中的一种,味精则是谷氨酸的单钠盐,简称MSG(为什么高血压病人要少吃味精,这就是原因之一)。谷氨酸钠也是呈鲜物质,因此叫味精,被列入食品添加剂中作增味剂使用。

年一名叫雷特豪的德国人首次在小麦面筋中分离到了谷氨酸,因为面筋又叫麸质,所以谷氨酸也叫麸氨酸。而味精最早的商业开发是在年,当时一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化学家发现,从海带中提取出来的谷氨酸一钠盐具有鲜味,后来便将其命名为“味の素”生产销售。

年,中国爱国实业家、化学家吴蕴初以小麦面筋为原料,采用酸水解法开始生产谷氨酸钠。为了区别于日货起名“味精”。后来产品远销英美法等西方国家,这也开创了中国国货获得国际专利的先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味精的生产早已采用了生物合成法(发酵工艺)。从年开始,我国生产的味精大都以淀粉或者糖蜜为原料发酵生产。到了80年代,我国已是世界味精生产大国,全球近乎一半的味精都来自中国。

味精的污名

为了证明味精是否真的有危害,美国FDA搜集了+种的文献和实验数据,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长期受用味精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

年,联合国食品法规委员会(CAC)把味精归入A(I)类(最安全)食品添加剂;

年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正式宣布,取消对味精的食用限量;

年,我国完成了味精的长期毒理试验,得出了与国际上一致的安全结论。

即便这样很多美国人还是对味精有偏见。直到现在你还可以在美国唐人街的中餐厅门口看见有张贴“NO-MSG”。这都是因为西方的一些无良媒体,不断对味精有害健康的话题进行炒作。

令人可悲的是到现在为止,国内仍然有一部分人停留在30多年前的知识水平上,就连一些媒体也跟着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甚至还有人编造出了吃味精掉头发的谣言,这无疑加剧了味精的污名化。

味精的存在

味精在很多调味品中都普遍存在,例如老抽、生抽等,就连经常吃的方便面、薯片也都有味精的加入。而在一些西餐和日料里味精也很常见调味品。也有很多人喜欢用鸡精代替味精来提鲜,其实鸡精只不过是在味精的基础上加了盐、核苷酸、糖、还有香料,使其味道更加丰富了一些。

因为谷氨酸是构成生物蛋白的氨基酸,也是一般蛋白质中所含最多的氨基酸。正常人体所含的谷氨酸大概在-g,而一个成年人每天通过食物获取的蛋白质,经过消化后摄入的谷氨酸总量大约在10克以上,所以说一天吃十几克味精是很正常的。谷氨酸虽然不是必需氨基酸,但在人体内参与蛋白质的正常代谢,是合成谷氨酰胺、脯氨酸以及精氨酸的前体。而且它对脑神经和肝脏都有一定保护作用。

味精加热

有人说味精经过加热会产生焦谷氨酸钠,食用后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其实味精加热到℃数小时,所产生的焦谷氨酸钠也不足1%。而且焦谷氨酸钠根本就没有毒性,更不会有致癌的风险。

虽然味精没有毒害,但并不代表就可以随意添加。成年人食用味精就和食用白糖一样,是没有限制的,但若是过量食用就会和盐吃多了一样导致钠超标。因为味精的代谢会消耗人体的锌,所以哺乳期的妇女和幼儿不应过多食用味精。

看了这些你还会觉得味精吃多了不健康吗?如果你只是从它的化学名称“谷氨酸钠”来判断它是有害的化学合成品,那么你每天喝的H2O是不是也不健康呢?

本文由约翰饭特稀编辑/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00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