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一种独特的味觉,普遍存在于常见的食材中

我们常说的食物的五味是指酸、甜、苦、咸、鲜,或许有人觉得奇怪,难道没有辣味吗?辣其实是刺激舌头上的痛觉神经,不是一种味觉。而五味之中的鲜,是最后一种被发现的,因此它带了一点神秘色彩。

我国古人很早就在使用“鲜”这个词了,但它的原理直到近代才被揭示。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因妻子做的一碗海带黄瓜汤味道极美,意识到汤中某各物质的存在,后从海带中成功提取谷氨酸钠,就是后来我们烹饪时经常用到的味精。虽然如今这种调味品几乎已经快被淘汰,但若有耐心,把海带上的白霜小心地刮下来,混着小虾米、干香菇和大颗粒海盐一起用研磨机粉碎,还是可以在自家厨房中制作出纯天然味精。

除了最初的谷氨酸钠,后来还有干鲣鱼片中的肌苷酸、香菇里的鸟苷酸……一种又一种鲜味物质被不断发现,并从食材中提取出来。过去匮乏的年代,盐和糖都比较难得,食物能有一种风味就算得上是美味。相信如今没有哪个家庭中的厨房还会调料短缺,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极致追求鲜味。其实古代也有许多美食家视鲜为顶级的味道,但在味精发明之前,从天然食材中追求鲜味有一点虚无缥缈,这种诱人的味道最初从哪里来呢?

鲜味食物,当然首先要从鱼和羊开始说起

其实最初用“鲜”来形容食物是指新鲜,活蹦乱跳的鱼类刚好符合标准,后来鲜在餐桌上的意义才从新鲜变成鲜美,直接一点说就是肉的味道。似乎羊肉最能代表肉类的鲜,也是我们祖先造字的逻辑。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羊肉中的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若在“地上跑的”食材中选一个鲜味标准,那还得看鸡肉。

无论白切鸡、汽锅鸡还是清水吊鸡汤,都是一个鲜字,根本不需要多余的调味,因此把鸡肉切碎、浓缩,加蛋液定型,再添加香菇、贝干等佐料,就是逐渐取代味精的鸡精了。

水里游的食材味道就更鲜了,以至于说起来都是海鲜或河鲜,在各种海鲜面前,味精、鸡精统统都是多余的,唯独蚝油可以拥有姓名。据说蚝油诞生于意外,清末有人煮蚝时忘了时间,却发现浓缩的煮蚝水鲜香四溢。这种粘稠的鲜味精华才能征服挑剔的广东人的味蕾,如今又搭上川味火锅的东风,组成香油蒜泥耗油碟,在麻辣中又添了一丝鲜活。

小时候流行玩脑筋急转弯,有一问是什么汤最鲜?答鱼汤加羊汤。也许有人会不屑于这种文字游戏,但它确实有现实版,就是广西大化的“韭鲜汤”。大化人把煎好的河鱼放入煮熟的羊肉汤中,文火慢熬,再将切细的韭菜盛入小碗中,用滚烫的鱼羊汤烫熟。韭菜都是现割现切,否则就不够鲜了。

什么样的鲜味才配得上称“山珍”?

鱼羊固然鲜美,不过在大家越来越追求饮食自然、健康的今天,就不得不提那些地里长出来的平常蔬菜,以及各种山珍。

春天本就是个适合尝鲜的季节,最打眼的时令非春笋莫属了。初生的笋,鲜甜脆嫩,集所有美妙的形容词于一身,无论荤素食材均可搭配。而风行江南一带的腌笃鲜,更是最绝的吃法,腌是时间赋予的风味,“笃”在吴语中是小火慢炖,鲜是笋和汤头,这样的组合堪称春天的生命之光。

鲜笋不宜长时间保存,徽州人家家户户都会晾笋,风干的笋用来炒腊肉,风味最佳。另一种更绝妙的保存方法,是制作成笋油:煮笋的原汁或直接把笋蒸过后压榨就成了,明末清初文人李渔曾说“有此则诸味皆鲜”。

能与笋相提并论的素食食材,似乎只有蘑菇了。香菇炖鸡味的方便面不受欢迎,或许就由于味精调不出真正小鸡炖蘑菇的鲜。但香菇虽好,却不及云南的菌子。黑松露配上老火腿,下几碗米饭都嫌少;松茸只需用黄油一煎,朴素的烹饪方式因《舌尖上的中国》深入人心。

不过黑松露和松茸比较难得,若是追求寻常易得的鲜味,只需切开一个西红柿。越靠近西红柿的中心,谷氨酸就越多。所以很多“网红”方便面的做法,都少不了西红柿的加持。另一种自带鲜味的蔬菜,是更不起眼的土豆。不信你问土豆爱好者,他们能从白水煮土豆中吃出味道,或许这也正是黄焖鸡米饭能风靡大江南北的原因。

鲜味对于你来说,第一个想到的是哪种食物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71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